合理烹饪造就健康美食

  很多人认为,营养素就会被破坏 ,食物在人体内的利用率就会下降,这时我们所品尝到的所谓“美食”可就成了“美中不足之食”了。那么,日常生活中哪些烹调方式和习惯会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呢?
  一 、主食烹调中营养素的损失
  米 、面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容易受到损失 。做米饭淘米时,随淘米次数 、浸泡时间的增加 ,营养素的损失就会增加。做泡饭时,可使大量维生素、无机盐、碳水化合物甚至蛋白质溶于米汤中,如丢弃米汤不吃  ,就会造成损失 。熬粥、蒸馒头加碱  ,可使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受破坏。炸油条  ,因加碱和高温油炸,维生素B2和尼克酸损失约50% ,维生素B1则几乎损失殆尽 。吃捞面比吃汤面营养素损失更多 。因此,为保护营养素少受损失  ,制作米 、面食品时,以蒸、烙较好  ,不宜用水煮 、捞和油炸,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。
  二 、副食烹调时营养素的损失
  一般来说 ,食物所含的蛋白质 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 、无机盐因性质比较稳定 ,在烹调过程中损失较少,而所含的维生素,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因易水解 ,如烹调加工方式不当 ,很容易被破坏而损失 。
  蔬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 、维生素C和无机盐 。不同的烹调加工方式对它们的保存有很大的影响。有人试验,把嫩黄瓜切成薄片凉拌,放置2小时 ,维生素损失33-35%;放置3小时,损失41-49% 。炒青菜时若加水过多,大量的维生素溶于水里,如吃菜弃汤 ,维生素也会随之丢失。特别是有人把青菜先煮一下 ,然后挤出菜汁再炒,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则更为严重。
  烹调肉类食品 ,常用红烧、清炖、蒸 、炸 、快炒等方法。其中以红烧、清炖 ,维生素B1损失最多,达60-65%;蒸和油炸损失为45%;快炒亦损失13% 。肉类中所含的维生素B2 ,清蒸丸子损失为87%;红烧、清炖肉块损失40%;快炒肉丝仅损失20%。
  由此可见,烹调过程中的“陷阱”还真不少 ,要吃到既美味又营养的真正美食 ,并不容易。只有在烹调食物时  ,把良好的色 、香 、味形与营养素的保存相互兼顾起来 ,才能更好地发挥食物的营养保健作用 。